关于读博

essay, 孙沁璇, March 22, 2016

关于读博,我想了很久。真的是想了很久。

当然了并不是类似“大龄未婚女博士”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对于我而言,婚姻只是作为未来某一种可能的选择,而不是到了某个年龄就一定要完成的东西。


人这一辈子总有那么若干次,需要站在叉路口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此后几年内的生活方式以及余下岁月中的人生走向。

比如大学毕业,比如现在的研究生毕业。这样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真不小。


大学毕业对于我而言似乎没有关于该如何抉择的思考,因为基本上从大学开始就已经决定要上研。

而研究生期间,我却是始终都打定主意要直接工作的。


我记得刚开始上研的时候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还很模糊,很长一段时间都习惯于把研究只当作工程来做。由于在某一项目中承担某个任务模块,同时也是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所以一方面我一直都在关注着程序实现和完善,另一方面也在不停阅读该领域相关文献,同时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导师会在大方向上给我一些指导,讨论班或平时有进展的时候也会做更深入的交流。刚开始的时候理论基础不扎实,在与老师交流的时候对于他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建议多数是一知半解。现在想来,那个阶段老师曾给我提供过很多可以深入的研究思路,皆因水平相差太远,丝毫无法领会而错过了。

或许知识和能力真的是有其积累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见山非山,见水非水”,甚是沮丧。如今看来我自己的这个过程大概就是毕设开始到进入研三的那段时间吧,可是身处其中的时候真的是异常漫长和煎熬,我一直都认为最难忍的莫过于看不到希望,甚至看不到进步。那段时间中,建图程序虽然一直在不断完善,但我自己的研究工作始终都不太顺利。尝试从某几个点做深入的时候总是在刚开始就被困住,无法继续走下去。


我也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在与老师交流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样云里雾里,慢慢地有些能跟得上他的思路了,也逐渐开始理解他对于我的工作所提出的见解。大概就是这个时候,老师又给我提供了一些想法。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以及几次深入交流之后,大致有了一个初步的研究思路。

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冒出来一点点想要考虑继续读博深造的想法。


在校招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投过百度深度实验室的简历,有一个职位是三维重建研发工程师。简历自我评价第一条,我写的是“希望在工作中能够继续进行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相关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甚至为国内三维重建或RGBD SLAM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简历中的语言一般都是过脑不过心的,但写这一句话我却是发自内心。我一直都在想,若国内有心做真正的智能机器人研发,愿我能为其出一份力,不负所学。但转念一想,首先这种机会我未尽能遇到,其次我这么个既怕麻烦又惧压力的人,即使真的遇到了可能也不愿费力去谋求这份责任。空有鸿鹄之志,却无沉舟之勇,想到这里感觉整个人生都昏暗了。

其实我更希望的是国内可以在这个领域出现真正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只是某种方法的工程实现,还有那种可以在这个学科的发展中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甚至不会随时间湮灭的理论成果。 恬不知耻地说,我也希望这样的成果中有我的一份贡献。当然了,我也知道以上二者的事件概率目前为止基本都趋于零(sigh)。


再回到读博的问题上来。至于为什么想要读博,说来也很简单。

回想这近三年的研究工作,也算是曲折坎坷,若是毕业直接工作,便是把所有的努力和那一点点初期成果付诸流水,在新的人生阶段开始做全然不同的事情。 不舍,不甘心。


基本确定想要转博之后,因为名额的事情,又经过了一系列很纠结的过程(在此略过)。这时DF老师问到过我的想法,为什么要转博以及读博之后的打算。不知该怎么回答。因为对以后基本没有打算。他给了我一个建议,读博后转做脑电的研究。原因大约是SLAM发展已经很成熟,再继续做很难出成果,而脑电正是兴盛时期,可以出很好的研究成果。如果读博期间自己足够努力,有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便有可能以此为基础,尝试申请留高校,继续科研学术的道路。


可能经历还少,目光还短浅,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这么远。

听到DF老师以更长远的视角为我提出的建议,说不动心是不可能的,毕竟切身利益相关。我只和他说我对脑电不感兴趣。

可我对SLAM感兴趣吗?谈不上。只是,这三年中从读不懂到大致读懂再到仔细研读的每一篇文献都还在硬盘里,从对着算法写出初步的程序实现,再到程序完善过程中每一个中间版本的工程文件也都在,为了算法中某一个公式苦思冥想的纠结和终于想通的欣喜也都在我的脑海里。这时突然想起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一个花园里上千朵的玫瑰花,一如自己星球上那朵一般美艳。可是狐狸却说,你在你的玫瑰花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它成为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玫瑰花。

所以,我此时对SLAM的热情,其实是来源于这三年中每一步挫折中的沮丧,每一点进步中的欢喜。


记得有一次讨论什么问题的时候导师曾说过他对于论文的看法。一个学科可是上百年才会出一两篇真正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的论文,但这一两篇论文的成果可能是建立在几百篇论文的基础上,而这几百篇又是建立在几千篇的基础上。听上去像是金字塔的结构,想想也挺有道理,若要有人立于塔顶,总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在塔底作为奠基。我当然想立于塔顶,但如果做不到,那我也愿意作为奠基,助他人走上塔顶。

好像又偏题太远。对于现阶段的我而言,选择读博也就是意味着选择了从现在起四年的生活。而这一步选择对于未来的人生走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不知道。就像我同样不知道选择读研而不是工作对我的人生产生了什么影响,因为我永远不会知道那条没有选择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

最后,用刘建伟老师的比喻来讲,我一直以为我的目标是做一个优秀的厨师,可是突然发现我不甘心,我想做的其实是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