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沉默的大多数》
essay, 孙沁璇, May 05, 2017
首先需要说的是,这本书我是很喜欢的。
正如广大读者推荐的那样,这本杂文集里包含王小波关于智慧,关于生活方式,关于文化的主体思想。
书中至少三次提到了萧伯纳在《巴巴拉少校》中写到的一幕:安德谢夫问儿子斯泰芬擅长什么,斯泰芬回答说会明辨是非。安德谢夫把儿子狠狠损了一顿,他说你说的那件事,其实是世界上最难的事。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看得出来,这个观点对王小波的影响相当大。
总体上,我对这个观点也比较赞同。
看这本文集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书中至少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或正面或侧面或隐喻或暗讽地论述比较:智慧与真理 vs 伦理与道德。
说白了,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其实不知不觉地已经开始在“明辨是非”并尝试以己之力来影响他人的是非观。
他痛恨着伦理道德中强硬地要所有人都接受的是非观,拼命做着defence的工作,然而在defence的过程中,却也不可避免地在做着自己所痛恨的事。
再看王小波在序言中所说的话“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不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本人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序言结束时又引了《巴巴拉少校》里一句话:“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
可他也说,“人活一世,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所以他也要来论是非,哪怕这个“是”就是“莫要论是非”。
即使他所论的是非中,有诸多为我不敢苟同之处,我也还是一如既往地欣赏他。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想到蒋勋在讲红楼梦时经常会提到的那个词,情结(complex)。窃以为,在这个概念的引导下,很多事情便也就释怀了。引用Wikipedia中,complex (psychology) 这个词条下的一段话:
An example of a complex would be as follows: if you had a leg amputated when you were a child, this would influence your life in profound ways, even if you overcame the physical handicap. You may have many thoughts, emotions, memories, feelings of inferiority, triumphs, bitterness and determinations centering on that one aspect of your life. If these thoughts were troubling and pervasive, Jung might say you had a complex about the leg.
从这本书,以及王小波诸多其他作品中其实可以看到,他的complex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某段特殊历史时期。
只要想到这一点,再看他文中所论的是非,即使无法赞同,我也能够理解。
就好像老郭在相声里多次强调主流非主流一类的话题,有时说得多了,未免显得刻意。
但这种时候我也一样能够理解,因为我知道他也有他的comp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