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 dilemma

poem, 孙沁璇, March 26, 2018

刚和老师讨论我的论文。

他说之前组会讨论的时候对我的工作的难度和创新的定位还算高,但在论文里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听他说完我好像突然明白了问题所在。

其实我平时看论文很反感现在期刊论文的那种对工作成果过分包装的现象,包装着一个特别吸引人眼球的外壳,读论文时随着外壳层层剥落,心情也是失望再失望,最终落入谷底。所以我自己在写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点刻意在避免这样。

可是他说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眼看出论文核心工作的价值,AE和reviewers更是不会,何况现在的期刊都格外注重如何吸引更多的读者,来提高影响因子。这就是现在期刊论文的趋势。

可我真的特别不喜欢这种趋势。


平时读论文也是,虽然做研究需要时刻关注着state of the art,但我却越来越喜欢看一些有年头的老论文。不知是因为早年间的学术圈子不像现在这般急功近利,还是因为我看到的都是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成果,我总觉得早年间的论文似乎不会特别急于去展示什么,plain的题目,进入正文后也是从容地说着自己的研究动因和具体方法,不加太多花哨的修饰,娓娓道来。正是这样的论文,随着分析和算法的徐徐展开,明明都是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也越来越能领略其妙处,甚至拍案称绝,就好像原本的陌生人相见如故,抵掌相谈一样。

我也想写出这样的论文,我也想能有这么一天,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个人能对我的论文拍案称绝,相见恨晚。想想真是美好啊,也许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却因为偶然迈入同一个研究领域而产生无形的交集,因为偶然看到了我曾做过的研究而产生共鸣。

虽然未必会有这么一天,即便有我也不会知道,但是光是想到有这种可能性,我就会觉得特别高兴。

说白了,我希望我的论文是写给懂行的人看,我希望即便没有那些花哨的外衣,也会有人能看到我研究的价值。

可事实是,决定我论文去留的人,却更关注花哨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