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朵桔梗花》

essay, 孙沁璇, September 20, 2020

文中有剧透预警,预警前不含剧透。

img1


章台柳·读《一串白藤花》

街灯暗,街灯暗。欲渡微生弃彼岸。

一叶扁舟赴海波,浪里飘飖如花散。


黄钟乐·读《一朵桔梗花》

萧萧红帐影中栖。

夜深不如休去,无由把话提。

桔梗窗前枯意尽,任凭它腐朽成泥。

烛火烟花钟声低。

俯首喃喃欲诉,一出净琉璃。

惟以此身焚火葬,黯洒余生奠阿七。


采莲子·读《白莲寺》

血染柔荑混纪年,昭昭神鬼讵瞒天。

只因梦里樱花落,身陷泥污葬睡莲。


点绛唇·读《菖蒲之舟》

月影云遮,返回川上生死路。

夜来风雨,散菖蒲无数。

轻点绛唇,仿若奴归处。

此别去,无情轻付,到底虚花悟。


写在后面

《一朵桔梗花》是日本作者连城三纪彦的短篇集,收录了原《返回川殉情》的五个短篇和《夕萩殉情》的四个短篇。第一次知道这个作家是通过一本叫做《爱的成人式》的小说,男女主都喜爱读书,女生喜欢古典文学,而男生只读推理小说,二人互相列举读过的作家名字,最后的交集只有连城三纪彦一人。不得不说这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这里暂停提一下这本《爱的成人式》,阅读体验很是奇妙——就在马上要读完全书,并以为这就是一本俗套的言情小说时,最后一句话(实际上是一个词)直接惊天反转,颠覆了整部书的内容。那酸爽,记忆犹新。还有一个同名电影,拍得也很是精妙,用最后一个镜头成功反转(看书时完全不敢想这书居然可以拍成电影)。不过如果有感兴趣的,建议小说电影二选一即可。毕竟这种剑走偏锋类的作品,个人感觉并没有二刷的必要。

好了说回《一朵桔梗花》,也可以顺便说一下我的阅读体验——啊这诗一样的文笔,这黯淡的忧桑,要是不给它提几首打油诗,岂不是愧对我大龄伪文青的名号——嗯大致如此,于是便有了这期内容。读完后我感觉《爱的成人式》里对连城的定位倒是挺准确,还真就是古典文学和推理小说的交集,文辞优美,文化背景深厚,与此同时还要伏笔有伏笔,要反转有反转,有点厉害。

我一共填了四首词,都是原《返回川殉情》中的短篇,还有一篇《桐棺》我没有写,因为读这一篇的时候满脑子四代目大和辰之,很是出戏(难道日本黑道漫画和小说都一脉相承的吗)。这几篇中几乎都描写了某一时代里女性的悲剧,并各自对应着一种花的意象,这一点从篇名中就能看出来。说起这个,我倒是更喜欢台版的书名《花葬》,凝练出整部书的主旨,还容易联想到林妹妹的名句“冷月葬花魂”,同样是一个时代里女性的悲剧,全人类命运里的苦难,总是如此的相似。

下面就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两篇具体说一说。

注意!以下包含剧透,介意者请带好随身物品有序撤离。

首先是《一朵桔梗花》,这篇里犯罪的内核很有既视感。我记得之前有一个犯罪心理测试题流传很广,大意是姐妹同时参加葬礼,妹妹对葬礼上的某个男人一见钟情,后来妹妹把姐姐杀了。这大概就是《一朵桔梗花》中故事的翻版了。其实这个故事还有着更深的渊源,在文中也提到了,是一个日本民间故事“果菜铺阿七”,记载在井原西鹤创作的浮世草子《好色五人女》中(这个书名…额…无力吐槽)。故事梗概为果菜铺老板家女儿名叫阿七,有一回他们一家因为失火而暂时去庙里避难,阿七在那里遇到并爱上了一个寄住庙中的落迫武士吉三郎。后来他们一家离开庙里,阿七思念吉三郎又见不到面,于是就自己放了火,觉得如果再有一个火灾他们就还得到庙里避难,便可以见到吉三郎了。由于江户时代放火是重罪,最后阿七被判了火刑,吉三郎也因此遁入空门(也有版本说是自尽了)。这两个故事的内核其实都是女性身处特殊时代和环境,因爱而不得,最后做了极端的尝试,也付出了毁灭性的代价。说起来,这本书里其他篇目中的故事也有类似的感觉,可能正是因为以毁灭性的代价去希冀或守护一些常人看来并不值得的事,这样的对比反而碰撞出更强烈的悲剧性。其实我感觉,这种时候格外考验作者的叙述功力,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让读者产生“就为了这?有病吧”的感觉(比如听完刚才那个阿七的故事各位会不会有这种感觉…)(话说这里我怎么想起了柯南里的各种诡异杀人动机…)。不过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其沉浸式体验还是挺好的,原因当然是作者的功力够强,他对时代背景的渲染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使得读者很容易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所以在阅读时才不会产生“就这?”的黑人问号。嗯不过需要交代一下,我这个人属于共情能力比较强的,而且对文字媒介的敏感度较高,所以我所说的阅读体验可能未必适用于所有人。另外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老生常谈的文化背景差异对阅读的影响。在文中警察对案件进行调查时,作者以阿七的故事还有以此为内容的净琉璃为背景铺排了细密的伏笔,可是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后来看完后我去查了这个故事之后再读了一遍才比较有阅读体验。这让我不禁又感慨,如果是本国文化背景,不管是民间故事也好,历史典故也好,或许能在伏笔中直接引向真相也说不定。

再说另一篇《菖蒲之舟》,日版原名《返回川殉情》,同时也是日版书名。这一篇也挺精彩,以一个浪荡诗人的殉情事件开篇,几重反转之后,发现其实是一起童谣杀人案,每一次反转都有伏笔的回收,我个人的观感还是很棒的。这里说一说让我很有感触的地方,主角苑田岳叶,本是天才诗人,创作的和歌作品充满才气,但却因为是仅凭想象和技巧创作,其背后没有相应的经历和情感而广受诟病。于是苑田根据自己提前写好的和歌作品,自导自演了两出殉情事件,最后他自己也果断自尽,为了以天才诗人的身份流传后世。

然而不幸地是,他是个燃烧不起热情的人。后来,他享有了天才歌人的封号,不过没有人了解他天才的真正意义。他在真正的意义下,只是技巧方面的天才,是他在自己的作品里,涂上了人生阴影与漆暗灵魂的色彩。他光凭自己的想象,竟创造出了歌咏与两个女人的殉情案的作品。
当然,他必然为了涂改自己的个性而尽了最大的努力吧。就像要填满自己的空白般,犯了与师母的逆伦,与妻阿峰争执,并跃入放荡的生活。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带上虚无的影子,他简直是在拼命。对师母的思慕之情确实是有,然而极言之,把他驱向与师母乱伦的事件,与其说是思慕,倒毋宁说更是对其本身的热情。他就是借此,来给自己的生命涂上了不义行为的暗淡色彩。
—— 连城三纪彦《菖蒲之舟》

这是叙述者发现真相后对苑田心理的还原,竟然使我产生了莫名的代入感,想起自己曾经为了涂改个性所做的努力,也曾想为自己的人生涂上本不该有的色彩(也许现在还在继续涂改着),虽然出发点和走向全然不同,但居然产生了那么一丝丝感同身受的悲悯。还有就是,真相本身给我的触动也蛮大的,因为我们本能地以为作品是诗人内心情感与人生经历的反映,因果关系相当明确,可是如果因果倒置,先虚构出作品,再根据作品来导演自己的人生,“涂改自己的个性”,这似乎也是成立的。只是不清楚,在他骗过世人之后,是否最终也骗过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