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笔记】《抓娃娃》

essay, 孙沁璇, July 19, 2024

img

看完电影后翻一些评论,很多都在说“中国式教育”,“绑架”,“被毁了”,什么的。说实话这方面我没有太多的感触,从电影中所展现的内容来看,在客观上这个教育反而是挺成功的,马继业的确是成长成了一个学业优秀,品德良好,甚至还颇有些谋略的孩子。如果是继续小时候的培养模式,他的人生真的会更好吗?这个说不准,但是概率并不大。

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教育模式的确是让人极其不舒服的。

首先,虽然饱含着善意,但这确实是一场骗局。

在欺骗中,人与人本就是不对等的。不少小说和电影都喜欢用这个不对等来做很多文章,因为这其中的信息差很容易产生不同类型的强烈效果,比如搞笑,比如愤怒,比如悲哀,在这个电影中多多少少都有体现。

其中一个典型的爆发点就是,以“卧病在床的奶奶”这个身份照顾并教育了马继业很多年的李老师偶然露出破绽,被强制下线。马继业以为奶奶真的去世了,伤心欲绝。这个时候其实大家的反映被刻画得很好,把信息差产生的效果拉满。首先是所有人在努力隐瞒一些现场的纰漏,造成很强的喜剧效果;其次是李老师,她真的爱这个孩子,真的因为他的伤心而难过,也因为可能再也见不到他而难过,因此还差点直接选择“诈尸”,放弃欺骗;还有其他人,在车上一个女性NPC看到马继业伤心的样子,自己也难过起来,说假如我下线了,他绝不会这么伤心,因为她心里清楚,在这个骗局中,虽然她一直在关注着马继业,守护他长大,但对于马继业来说,她就真的只是个NPC。

总之,在这样的一场骗局中,出发点再好,心底的爱再真诚,也必然会因彼此的不对等,产生难以消弥的错落感。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骗局中的一切难道就都是虚假的吗?其实也不是吧。不难看出来,包括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爱着他。

只是对于马继业来说,这爱太沉重了。

他要背负着所有人的爱和期待,走向一个早已被设定好的终点。


你说生而为人的自我意识到底体现在哪呢?

我觉得,简单来讲,体现在选择吧。

有体校教练看上了我的天赋,我有了一个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机会:

这个时候,我可以不顾一切地选择走上这条路,因为我热爱运动。最终,我可能会在运动场上收获奖牌和喝彩,风光无限,也可能因伤病而遗憾退场,并错失了其他的发展机会。

同样地,在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我或许足够成熟,听听父母的建议,理性思考这条路的难度和风险,选择放弃,继续学业。最终,我可能会学业有成,也可能碌碌无为,并遗憾当年不够勇敢,赌一把运动员的路。

人总是会有选择,也总在为选择而庆幸着,或遗憾着。

只是,这个过程绝不应该是,父母不想让我当运动员,于是通过欺骗,擅自为我断绝了这条路。


总之,对我而言,这些就是电影里这个教育模式让人不舒服的本质问题所在。生而为人,我们有权知道真相,并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