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毕业生个人德育状况总结

essay, 孙沁璇, May 18, 2013

“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名句,私以为若能以此为志则不负此生,然终此一生有此情怀已实属不易,却何故碌碌而不肯为?

实则非不肯为,尘寰之消长数万千,只恐执此一念,枉言执著,泯然世间。

是为序。

引言

我一直都在想像,从北航离开时的我会是个什么样子,有没有很符合我曾经的预期。

曾经会把生命想的很庞大,因为一眼望不到尽头,只是离开与相逢,加之自身的蜕变。那些时隐时现的记忆,让我知道我确实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这许多的时间,而间接得来的经验与展望,又让我知道我还要在这世上存在许多的时间。

而北航,说到底就是这许多许多时间中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时间中我就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和这些恰好在同样时间出现在同样空间的人们一起,享受也容忍着关于它的一切。

在此借着这德育汇报的契机,我记下这满篇细碎又杂乱的事情,关于我的生活,我的成长,我的思考,我的追求,我的梦想。给过去及未来的自己,也给碰巧路过看到了这些的你们。

向往的生活

平心而论,在北航的生活说不上精彩,很规律很充实,以及偶尔的调剂,没有什么一般意义上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曾经跟朋友讨论向往过怎样的生活,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如果没有具体的场景和模式,应该怎样来描述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四年毋庸置疑,确实学会了很多东西。潜意识里我一直都认为我现在的专业就会是我今后的职业,可是这种意识并不是出于某种坚持或者热爱,而是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和定位,我在无意中已经画出了关于自己今后走向的概率分布。其实这种路数我其实并不欣赏,我向往拥有某种东西,聊以寄托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是在此之前需要在现实中安身立命,所以不得不理智客观地为自己作出那份职业规划。

或许人人都在潜意识里有了这样的一份职业规划,只不过有人将每一步计算的分毫不差,也有人只是在下意识地走过去,口中却说着不知道。

有时候总想认认真真地选择一种生活,总是会觉得当前的状态缺了点东西,可是往往想着想着,某一段生活就已经结束了。是不是我早已为自己确定了一种生活状态,我已经在认真做着我价值观中能够认同的事情,其实在每一刻也足够充实和快乐,只是不可避免地在缝隙中浮想联翩。似乎是,我正在假设着应该与不应该,但应该与不应该却早已在冥冥中注定,然后就这样毫无征召地发生了。

理想的代价

《百年孤独》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担心的是,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不知是不是所有人在生命真正开始展开,或者某一种生活开始的时候,都会怀着那么一点想法,关于自己,关于未来的想法。然后这些想法开始慢慢变化,甚至最后变得面目全非。没准儿正是这样的变化,才带给我们一种成长的感觉。因为成长首先关乎时间,而时间则是产生于绝对的变化中。

所谓“这样的沉沦”,说白了就是自己终究无法成为最初想要成为的人吧。想法变了,随之人也就变了。这种变化通常来讲是伤感的,有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凉。

曾看过一本名为《星尘》的书,男孩为了一个对美丽女孩作出的承诺,去远方寻找星星。后来经历了很多很多事之后,他带着星星回去,但这个时候男孩履行承诺已经不再是为了得到女孩的爱。他也变了,在一路上的历险中,他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己,也找到了真正想要的东西。此时这所谓理想的代价,有着一种出乎寻常的超然与美丽在里面。

有时我不否认绝对的变化,却期待永远向着最初的想法,我称之为坚持。这似乎有一些矛盾在里面。也许坚持的意义并不在此,理想的意义也不在此。

初生的世界观

明朝曾盛行心学,在思想界对应于程朱理学的另一支力量。而其中“知行合一”是一个很著名的论点。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很通用的实例就是“孝”与“悌”。何谓孝悌?奉养父母即为孝,友爱兄弟即为悌。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本质上来讲,孝悌是一种品德,可我们在进行评断的时候其实凭借的只是这个人的某些行为或某些话语。因为我们无法得知任何一个人的内心,所以只能通过一些表象来进行探求。

但这样的探求其实并不具有可靠性。在突然到来的危急时刻,他舍命救了我,所以我知道他有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如若在寻常日子中,我便无从判断。某地受灾了,他捐巨额善款;可我却无从知晓他是否出于炒作或其它的目的。

其实说到底,对这世间一切的认知,都是出于一个人自我的判断。我们可以交流可以表达,但不管是交流还是表达说到底都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既然是表现形式,那我们永远都在做着由表及里的推测。所以我们喜欢说日久见人心,毕竟这样的推测,样本数越多,相对而言离真实就越接近。

我想多数人都有过在复杂的世界中无所适从的感觉。这种问题,往往越迷茫越探索,越探索就越迷茫。我们都太过依赖于物本位的观念,似乎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是根本,而内心世界只是外物的一种映射,而对人本身则是采用一种行为化的约束。这样,心为物所使,加之行为化的约束,有很多问题其实就不难解释了。

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无所谓对错的,甚至为某一种思想或理念定性本身就是一件很多余的工作。不管一种怎样的理念,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出现了,以至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史诗化的伟大。

错落的存在感

不知是否所有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内心深处否定所有一切,不论是出于恐惧还是排斥。

我的这个阶段出现在我刚入学之后的一段时间。我知道我应该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累积人脉关系,但意义何在呢。我相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问这样的问题,问的时候发人深省,问过之后一切照旧。

在申请保研填表的时候,那张表中会写很多的条目,除了必然会有的基础成绩,还有一些竞赛成果,参与的活动,一个一个的可加分项目名称,后面写着能够加的分数,最上面是总分。可是就是这么张表,记载着我前三年的很多挣扎和付出,到这时候都被清晰地列了出来。就好像是某人的生平简介或大事年表,毫无感情的头衔或是数字,却活生生地承载了一个人一生中数不清的岁月和那些岁月中的一切,一切无法概述也无从说起的东西。

红楼梦中妙玉很喜欢的一句诗“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可能也有点这个意思。若将时间看到无限,那所有一切的意义确实是无从谈起了。

可是若是这样想,似乎就直接将生命否决了。事实上,我依然在好好学习,参加活动,不时体会些人情冷暖,不时感悟些幸福快乐,其实我内心深处似乎是认同的。只是总想赋予任何事以非凡的意义,或许这本身就是无解的。

后记

前段时间博客上写了篇文章《写在离别之际》。这篇文章其实我很早就开始着手写了,我想慢慢回忆这四年的一切,慢慢把它们都写下来。可是上周毕业旅行开始前,突然想起了很多很多,就一直写到了结尾。写完后发现,写了这么久,也只是记下了这四年的某些印象,且通篇都是离愁别绪,远远偏离了我的本意。

这种时候才能发现,纵使千般抱怨最终也是万般不舍。然而我其实也挺喜欢这种情绪化的波动,这些东西往往让人更加完整。

这四年多少的情绪如今已荡然无存,无迹可循了,可我依然是我,并且会带着这许多的积淀,继续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