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谈一谈《葬花吟》

essay, 孙沁璇, December 14, 2019

谈一谈《葬花吟》

img

《葬花吟》毫无疑问是《红楼梦》这部书的高潮情节之一,也是林黛玉最深入人心的形象之一。它出现在小说第二十七回,其回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一回也是集中塑造了全书中两个最经典的女性形象:宝钗扑蝶,黛玉葬花。

从小说情节的走向来讲,黛玉葬花的直接起因其实非常小儿科,只是因为她与宝玉之间产生误会,黛玉本自心重,由此生发出一系列感慨,甚至在吟葬花辞的时候,不知不觉上升到对身世命运,直到对生命本身的询问与剖白。

作为一个时常思考人生与理想的中二青年,读此文章我多少也能心领神会。不过在更早的时候,对于宝黛二人某些甚是矫情的你来我往,我也是有些无语的。后来看的书多了,知道的事也多了,才明白自己当时之所以会有这种疑问,是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代入自己此时此地的立场和时代背景,来推理书中人的行事逻辑。

具体来讲主要两个方面吧。其一是社会环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未婚男女之间若是发展出类似自由恋爱的感情,那个后果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得多,尤其是像书中贾家这样的贵族官宦人家。宝黛二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姑表兄妹,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爱着对方,而这个过程中偏偏又加入一个宝钗。在现代人的眼中,这只是小儿女的青涩感情萌芽。但这种情况发生在封建社会,如果从曹雪芹的年代来讲就是清朝,那这问题就严重而复杂了。首先,“我爱着你”这种话以及任何能够表达类似意思的话都是绝对不能说的,万一让别人意识到兄妹之间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亲情,那就成了“丑闻”,一辈子翻不了身的那种,甚至被逼死。书中金钏就是这么死的。还有一例,就在本回目中,宝钗扑蝶时候偶然听到滴翠亭里小红和另一个小丫头说话,讲贾芸拣到小红的手帕,要谢礼(在当时这叫私相授受),当时宝钗听到后的反应:“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 ——可怕可怕,光是拣到东西再还个谢礼,宝钗知道后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奸淫狗盗”,可以想见,若宝黛相互爱慕(他俩也传递过手帕)被人知道了,其后果的严重程度简直难以想象。

另一个方面就是人物年龄的问题。我记得之前在网上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的音频,他在第一讲中就着重强调了一个问题,就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我也是从那之后再读的时候,才有意识得去注意这个问题。下面附一张宝黛钗在书中剧情走向里的年纪表,是根据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第六章“红楼纪历”中的考证内容总结的。

img

可以看到,在包括黛玉葬花的很多情节发生的主场(第十三年),我们的三位主角其实就是些十三四岁的小屁孩……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很多很多冲突矛盾或是人物对白一下子就显得非常非常的合乎情理了。道理也很简单,只要想一想我们在那个年纪都在干嘛……中二一点的想拯救世界,矫情一点的在作逼倒怪,成熟些的已经开始“明媚的忧伤”,而调皮的男生还在揪喜欢的女孩子的头发……简而言之,此时书中的一些主要角色,基本都是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屁孩。他们的青春期,同我们的一样,有不安,有燥动,有忧伤,有对发育期身体变化的恐慌,也有对异性(或同性)难于言表的爱慕和冲动。而他们同我们不一样的是,处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大背景下,以及上层贵族官宦阶级的显赫地位,因此,他们的感情和冲动,只能谨慎地隐藏着,又悄悄地试探着,不敢稍越雷池。

想明白这些之后,再去看宝黛二人的感情发展,以及宝钗从纠结到释怀的心路历程,就毫无违和感了。其实仔细想想,在某些方面他们是比同年龄的我们还要成熟一些。比如在第三十二回,贾宝玉实在是忍不了了,大着胆子向黛玉表白心意,刚开了个头,黛玉马上就懂了,然后赶紧制止了他,说我已经知道了就快步离开。可是宝玉此时已经有点呆了,甚至把过来送扇子的袭人当成了黛玉,把自己的心里话一股脑儿全倒了出来,这里引一下原文:

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曹雪芹

用现在的话翻译一下,大概就是:“去TM的礼义廉耻!老子豁出这命不要了!我就是爱你,天天想你,非你不娶!除了你谁也不好使!” 哎只可惜造化弄人,这话黛玉没听见,偏偏让袭人听见了,而袭人的反应也比较有意思:

这里袭人见他去了,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曹雪芹

这里袭人的第一反应和宝钗如出一辙,一曰“奸淫狗盗”,一曰“丑祸”,而这也直接导致后来袭人向王夫人谏言,提醒王夫人宝玉已经大了,不宜和姐妹们太亲近,而王夫人也感念袭人深明大义,直接给了她姨娘的身份。此乃后话。很多人因为这件事对袭人深恶痛绝,虽然这个角色我也很难说得上是喜欢,但对于她的行为我是理解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才是那个时代的“正确价值观”所在,而像宝玉黛玉小红贾芸乃至尤三姐柳湘莲诸人,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看来都是“异端”。所以不论是袭人还是宝钗还是王夫人,他们的行为,虽然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不能理解,但他们都是真心地在为宝玉的利益着想,都是时代背景与人物性格下的正常行为逻辑,对此我个人从不置褒贬。至此又重新想起王国维先生在《红楼梦评论》中的观点,最大的悲剧,没有天灾人祸,没有蛇蝎反派,而是每个人都秉承着各自的价值和理念,虽无对错,但纠缠到一起时往往自成悲剧(原文忘了,也懒得去翻了,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宝黛表白心意之后,二人之间就再也没有过像之前那种为屁大点事闹得天翻地覆的桥段了,说话行事也日渐谨慎稳重。而宝钗后来也逐渐消解了芥蒂,与黛玉尽释前嫌。不过宝钗这条线不是很明显,因为宝钗的人物个性其实更特殊一些,与宝玉黛玉二人不同,她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城府,这与她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也有关,我倒一直想开个坑讲讲她来着。不得不说,《红楼梦》这部书在宝黛钗这三人的主线剧情中,对这三个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三人个性与心胸随着成长而改变的描写,真的是绝了,真实而细腻。

啊我开始好像只想说说葬花吟来着,一不小心又扯远了。其实说了这么多,如今《葬花吟》在我心中的定位更应该属于青春文学。说白了这就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在青春期里因朦胧的感情而惆怅时所吟出的青春之诗。当然了它比我们所认知的普遍意义上的青春文学所传达的内容要更深刻一些,毕竟相比大多数人,林黛玉有着极高的生命情境和文学素养,由青春的感伤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追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是话又说回来了,青春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这只是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光,并在其中成长蜕变。每个人的心境不同,自然会亲近不同类型的文学或者影视,用以寄托那一份无处安放的惆怅。我记得我中学时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特别喜欢余秋雨的文章,甚至我一直用到现在的网名“行者无疆”也是他的一本书名,因为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那本书的第一篇,讲的是庞贝古城。对我而言,余秋雨的文字正是恰到好处地安抚了我在那个年纪独有的燥动。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火影忍者(这应该算是影视类吧)。除了满足了自己那个时期的中二之魂外,那里面还塑造了一个到现在为止都是我的理想型男神的角色——奈良鹿丸。在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上映前,我所有的屏幕和头像用的都是鹿丸(现在已经都是大圣,嗳没办法,大圣太帅太帅太帅了!)。在鹿丸看着天空懒懒地感叹着“好麻烦”时,在他危难时刻瞬间机智又靠谱时,他几乎为年少的我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也间接影响了以后的许多年。虽然这部民工漫我很早就弃了,但鹿丸这个角色在我心中的地位却始终不可动摇。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那个年纪,难忘的青春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