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essay, 孙沁璇, August 02, 2020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img1

若说竹子给人的感觉多在“形影”,那么对于兰花,更多的记忆应为“嗅味”。兰花,或称兰草,最初的记忆估计是从屈原开始的吧。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屈原《九歌·云中君》

就连以纪念屈原而开设的端午节,也有一个“浴兰节”的别称。夏历五月俗谓“毒月”,而五月初五日民间多以兰草汤沐浴,此俗起源不知与《九歌》里的这句话是否有关。这里“沐芳”二字点出的兰花历经千年被吟咏的主题。有人说“芳”与“香”不同,多指一种隐幽的香气,就像《红楼梦》宝玉题咏大观园一回中,为入园后水上一亭题名曰“沁芳”,只因该亭建于桥上,而桥下“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沁”字取其“渗透、浸润”之义,宛若流水中渗透了花木的芳香,绝妙的意境,也难怪连素日严苛的贾政都不禁暗暗点头。

而这般解释也暗合了历来文人们赋予兰花的品格,也因此一提兰花总要在前面加一个“幽”字,称其“幽兰”,这个字不仅道出它的气味,还兼其行迹上的特点。汉代蔡邕在《猗兰操》中记载了幽兰与孔子的一段渊源——

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秀,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 无有定处。世人蔽暗,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汉]蔡邕《琴操·猗兰操》

兰有别称“王者香”,便是出于此处。当然了很容易看出这里所谓王者香也并不是说它的香气有多么重多么独特,只是当时孔夫子壮志难酬的落寞心情,在隐谷幽兰身上找到了共鸣,于是便赋予了它额外的人文价值。与之类似的说法还见于宋朝黄庭坚的一篇散文——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宋]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国香”,“王者香”,异曲同工的赞誉。

img1

我画中所题,取自陶渊明《饮酒》诗,也是我看到兰花时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句。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晋]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

幽兰的意象与“清风”的结合也是比较自然的联想,毕竟隐幽的香气往往是借清风而弥散,似有如无的淡雅,像是中国士人文化里一种特有的符号。诗中第三句“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在诗义上来讲应该说的是寻访幽兰的过程,引申来看有点哲学(不带尖号)的意味,而意境上呢,总感觉接在前两句后面有些脱节了,再加上后面的“鸟尽废良弓”,个人来讲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结题方式,不及前二句远矣。

类似这第三句的诗义,或者说我认为类似的诗义,还有我很喜欢的一首王维的五言——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王维《终南别业》

这首诗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喜欢,尤其是第三句,初读时似乎有一种“疑无路,又一村”的感觉,但好像又有点不一样。我个人感觉这句与陶《饮酒》中第三句所表达的思想有点相通之处,但其意境却更加宏阔一些,有时甚至感觉就这十个字可以涵盖人生不同阶段里的诸多不一样的领悟,但在无数兜兜转转之后,最终还是能停留在文字本身,回到最朴素的境界里。真是厉害,不知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磨砺,才能凝练出这么一首诗。